阅读历史

第969章 逐渐荒废的九边

作品:不负大明不负卿| 作者:十光|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2-03-05| 下载:十光TXT下载

承认的一个事实, 边防的逐渐废弛从朱棣时期就开始了。

因为难以控制, 朱棣自动放弃大宁卫,把大宁所辖边地赏给兀良哈,从此北边失一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的联络也因此阻绝。

接着又徙东胜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宣宗更是因开平卫孤远难守,徙于独石,这样三卫尽失,边防的形势大为削弱。

以前是边防第二线的宣府、大同逐渐变为最前线的要塞了,北方的国防线因此步步南移。

边防荒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后朱棣命内地的军队都得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

而边军的屯田制度,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

当时,象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对宦官及私党所为极为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象于谦就曾“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而罗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军丁私垦田的田税。

尽管如此,边军屯田仍然不能做到粮食自给,朱元璋曾下令盐商只能拿边境的粮食来换盐引,于是富商大贾纷纷出钱召募农民到边境开荒垦田,边境的粮仓也因此充足了。

但到了孝宗弘治年间,又让盐商拿纳银换引,而由太仓供给边境用粮,盐商自然不管边境的粮仓是否装得满,边地又日见荒芜,边境粮价越来越贵,边军用粮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武宗后,边将冒饷,边兵逃亡,诸如此类的事可谓司空见惯,边备日渐废弛。这种情形可以说一直延续到大明灭亡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张居正在担任阁臣(共六年)与首辅(共十年)期间,尤为重视九边重镇的建制,也做出了相应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一方面,张居正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张居正知人善任,赋予总兵官很大权力,大胆任用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像王崇古、谭伦、方逢时、梁梦龙、戚继光、李成梁,包括镇守南方的殷正茂、凌云翼都是其杰出代表。

张居正励精图治的改革,使得九边荒废的问题有所缓解。

也的确,在张居正执政期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但像辽东、宁夏等镇潜藏的隐患依然还在,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也不能仅仅从各镇自身找原因。总之,想要彻底解决边患的问题没有那么容易。

就像局势复杂的辽东与宁夏,仅仅解决哱拜和努尔哈赤远远不够。

就像宁夏,哱拜一死,不知道那边会怎么样,还会不会发生动乱呢?

朱翊镠默许冯保暗中处死哱拜,也只是力争将伤亡减到最小。

而想更为有效地解决边患,还得依靠深度的军事、经济、政治改革和相对宽容民主的民族政策。

这天,朱翊镠正在东暖阁琢磨,见周佐急匆匆地进来禀道:

“不好了,万岁爷,武清侯他,他上吊自杀了。”

“什么?”朱翊镠只觉脑子嗡的一下子豁然站起。

娘的!这边问题都没解决,那边问题又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