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1472章 辽东军演之步兵

作品:不负大明不负卿| 作者:十光|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2-03-05| 下载:十光TXT下载

溃以后, 像戚继光他们又觉悟的将领才意识到, 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

戚继光练兵的方法已经带到北方十几年了,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都配置长兵器与短兵器。

比如在接战的时候,全长七至十二尺的长枪是有效的攻击武器,但它的局限性是必须和敌人保持相当的距离,否则长枪就会变成废物。

故而戚继光、李成梁对步兵班做了如下的配置:队长一名,火伕一名,战士十名。十名战士有四名手持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

其前面又有四名士兵:右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之后又有两名士兵手执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约有一丈三尺左右。

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左右,顶端的凹下处放置有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直冲敌营。

如果将这种配置的步兵班加以排兵布阵,就可衍化成著名的“鸳鸯阵”了。

右边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任务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

左边持圆形藤牌的士兵,则要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掷出标枪,以引诱敌兵离开有利的防御位置。

引诱如果成功,后面的两个士兵则以狼筅把敌人扫倒在地,然后让长枪手把敌人刺死戳伤。

最后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负责本队的后防,同时警戒侧翼,必要时还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

从操练中可明显看出,这个十二人的步兵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预定的战术能否取得成功,依靠每个士兵的分工合作,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

因为戚继光总督蓟辽,所以辽东步兵班也有他的特色在里头。

稍后李平胡与李如松率领的辽东骑兵,其中包含享誉天下的辽东铁骑,估计戚继光的特色就少了。

辽东铁骑有一部分是李成梁自己花钱蓄养的士兵,也可称之为家丁,指导军演的肯定是李成梁父子。

正因为辽东步兵有了戚继光的参与指导,所以操练时一再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而作战时更是将一体赏罚作为纪律上的保证。

从操练中可以看出来,步兵班的十二人一组的战术规定,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敌情与地形许可的条件下,全队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横队与敌人拼杀。

也可以把两个镗钯手照旧配置在后面,前面八个士兵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分列于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这样去攻击敌兵。

不一而足。

虽然在朱翊镠看来,步兵确实没有摆脱农民气息,也就是与现代化还相差甚远,但也必须承认,终其戚继光与李成梁的一生,可以说,这都是他们的主要战术。

同时代的军事家中,提出军队战术现代化的建议与思想,只有俞大猷,可惜他已经死了好几年。

但俞大猷的建议始终没被采纳,因而壮志未酬饮恨而终。俞大猷本人不可能理解,他的建议所涉及的问题和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军备问题,乃至波及到政治。

就是朱翊镠也只是让张居正暂时参详研究,试着改革,而不敢大刀阔斧式的立即进行。

比如俞大猷曾就提出并要求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白艘,兵数万”。

如果一旦成为事实,那么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的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变成中央统一管理才行。

与之相应必须作出改变的,中央后勤必须配套跟上,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作风,保证规格与数字的准确性,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果,以与现代化军事技术相配合。

然而,俞大猷没有像戚继光、李成梁那样遵从现实的预见到,在他死后好几个世纪,上面这些情况在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现代化的技术与古老的社会组织冰炭不容。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朱翊镠具有后世的思维,俞大猷想使军队现代化的计划,还要推后几个世纪。

即便是朱翊镠,也只是在尝试,与张居正一道改革研究当中,尚未投入到任何一场实际战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