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四百八十四章 商品化的农业

作品: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2-02| 下载:孤独麦客TXT下载

巴西并开始少量种植——不过限于气候的原因都不成气候。在如今的这个地球上, 成规模、成产业地种植大豆, 还真就只有东岸一家、别无分号了。

在如今的梅林县奇山乡,大豆榨油产业已经蔚然成风。大量的手工作坊以及机械、半机械企业开始涉足这个行业,使得东岸国内的大豆产业得到了极速发展。在这其中,有的低成本作坊式企业采取的仍是传统的畜力拉磨粉碎大豆,然后将其蒸熟,再通过楔式压榨器榨油;有的实力雄厚的则先进一些,他们采用蒸汽机压碎大豆,然后用手推或畜力的螺旋式压榨法榨油;而代表东岸最先进榨油工艺的徐记榨油厂,则采用的是全蒸汽动力,机器压碎大豆、机器蒸煮、水压式压榨法,不但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比其他的企业要强,就连豆油质量和大豆利用率都要更高,堪称这个行业的翘楚。

随着东岸共和国与热那亚人达成的一揽子合作协议,产自东岸的豆油开始在圣乔治商行等大型辛迪加企业的商店内进行试卖。这种在欧洲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食用油料在热那亚人卖力的推荐下渐渐有了一部分用户,这都是那些既买不起黄油同样也买不起橄榄油(橄榄油的主产区奥斯曼帝国最近陷入了混乱之中,出口锐减)的可怜人,鉴于东岸的豆油异常廉价,因此他们无奈之下不得不购买一些食用,时间长了以后倒也形成了少量固定客户,为东岸的豆油多多少少在欧洲打开了一些市场——主要集中在德意志地区。

此外,在看到欧洲人对黄油情有独钟之后,东岸人也开始了人造黄油的研究步伐。目前自然科学研究院已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成功地使用大豆压榨油为原材料,生产出了与黄油有点类似的油脂。目前他们正在继续研究改进,以期尽快研究出与真正的黄油无太大差别的食用替代油脂,而如果这能够成功地运用到工业化生产中的话,那么对东岸来说意义可就太大了,因为这可是一种堪称棉布的生活必需品啊,消费市场极为广阔,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人造黄油的市场还没什么谱,但豆饼这种重要的残留物、副产品却已经成了东岸的一项重要商品。在如今的广大农村,农民们很乐意购买一些榨油厂剩余的豆饼回家做牲畜饲料,又或者干脆拿来肥田。而各乡镇农技站的农技推广员们对豆饼的科普宣传更是助涨了这么一种风潮,特别是那些养殖了不少牲畜的农户,他们除了在休耕地上种植苜蓿这种牧草外,平时也会定期购买一些豆饼回来喂养牲畜。

同时,他们现在也开始意识到豆饼同样对肥田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因此如果价格不是很贵的话,他们也是会不吝金钱购买一些回去使用的,这就一下子打开了豆饼这种榨油副产品的市场,有力提高了各家企业的盈利水平。

不过从1648年年中以来,大量聚集在梅林县奇山乡的东岸榨油企业们越来越愿意将豆饼这种副产品出售到国外了,而不是将其出售给本国的农民。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邻近的巴西人用高于东岸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豆饼,然后运回自己的甘蔗种植园内拿来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