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五十六章 同济会

作品:1635汉风再起| 作者:重庆老Q|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3-08-03| 下载:重庆老QTXT下载

平看来, 这个“汉记”商社旗下的两家工场, 似乎并不在意赚多少钱,获得多少利润,倒是有些做福利的意思。不仅工人待遇要较同行业稍高一筹,就是工作环境也要略好一点,并且,中午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餐。此举,让建业府众多私人工坊为之侧目,心中也是腹诽不已。

私下里,周应平曾询问过两家工场的主事掌柜,为何要给那些工人那般待遇,要知道,这会严重吞噬工场的经营利润。他得到的答复却是,“汉记”商社的东家想在这个充满残酷竞争和恶劣工作环境的“资本社会主义”中,表现出一丝温情,为弱势的工场工人寻求一点微不足道的权益和保障。

“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周应平不是很明白,但他多少也知道,与他们这些赚取海量利润的贸易商人相比较,那些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工人确实非常辛苦。尽管,他们每月可以获得的收入,比此前在大明能获取到收入要高出许多,但也仅能满足几口之家的生活所需。

当然,这些工人也不是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只要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得到提升,或者手艺得到进步,获得的报酬也会快速增长。若是,你能在工场中做出某种技术变革和工艺提升,获得一种专利技术,那也能获得一大笔政府奖励和专利使用费,一跃跨入“中产阶级”。

此次受“汉记”商社之邀前来参加募捐大会的商人多达六十余人,基本上包括了建业府境内的众多知名商贾和工场主。至于募捐的目的,是为了成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慈善互助机构--同济会,并在各地修建养济院。

其实,在历朝历代都有各类慈善救济机构,南梁的孤独园,唐朝的悲田院,宋朝的安济坊,蒙元的众济院,大明的养济院,等等诸如此类,主要用于收养没有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和因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穷苦人。不过,这些福利救济机构都是王朝初立之时创建,待中后期,因为朝局动荡和财政危机,最后都逐渐废弛和消亡。

比如,在大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经形成了“天下府州县俱有惠民药局、养济院”,而到弘治十五年(1502),明孝宗朱佑樘更是下令“命延绥镇等官于延边各卫设立养济院、漏泽园各一所”,养济院由此开始从内地州县扩展至延边各卫。可是到了万历之后,便基本废弃,再也难以恢复。

齐国内阁民政部下设有常平司,主要对国内及海外领地因病、因灾陷入困境的家庭实施部分财政救助和物资补贴,最大范围内保障基层人民的日常生活。

但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必定无法覆盖国中所有人群和各种救助状况,这就使得必须有若干民间慈善救助机构的出现,来补充和完善政府救助层面的缺失和空白。

令人颇为意外的是,齐王后带着太子等一众王室成员也来到募捐会场,并宣布,代表王室捐献三万汉洲银元。

本来对这场募捐大会兴趣寥寥的众多商贾见状,立时变得踊跃积极起来,你一千,我三千,还有人高调地捐献一万汉洲银元,争相在王后和太子面前,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