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26节 善后杂谈

作品:旅明|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3-04-05| 下载:素罗汉TXT下载

空间。

当最初的一船饥民被“忽悠”到大员开始工作后,很快就有人回去把一家人都带了出来。因为大员这边有个规定:单身者住集体宿舍,而夫妻带小孩者,可以申请零首付木屋一套。小孩越多越好申请,而且小孩全部免费上学,外带管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随着穿越众的口碑渐渐传开,陆续上门投靠的饥民便越来越多。而福州站这边则是来者不拒:任何人都可以来,穷得光屁股都可以。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包括船费和小屋在内的一切花销,最终都会从移民的工资里慢慢扣除。

这就是某势力最近人口暴涨的原因:大批计划外的福建移民开始陆续进入大员,再加上杭州运来的移民,本地同化的土著,穿越众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治下的总人口数居然突破了6万人大关。

这就很令人欣慰了,要知道,古代很多小县城的总人数也不过是几千人而已。

既然人手充足,之前很多小打小闹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现如今大员这里以工矿,基建,农业这三驾马车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大批的壮年劳力汇聚在这三个行业里,整个社会面貌欣欣向荣,一片蓬勃之势。

......

疏浚河道之后,大批人手又开始对遭灾后的住宅小区进行维护。这次风灾受害最大的,就是穿越众最早建造的那批宿舍。

当初由于事业刚开张,各方面资源不足,所以由郑洋洋设计的那批宿舍在屋顶结构上就薄弱了一些。于是台风过境,大批榫卯结构的老宿舍屋顶被掀飞,还有少量倒塌,屋里的人统统被浇成了落汤鸡。

而这次维护,则要将所有问题一趟解决:老宿舍的屋顶会按照新宿舍的屋顶结构重新安装,结构会被加强,所有隐患都会被排除。

随着移民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成份的日趋复杂,赤这边的住宅区也随之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从最初一水的的10人宿舍,到后期的40人大宿舍,再逐渐进化出大批独居小户,社会的演变很明显。

而这种演变和工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的人力夯桩,到后期的煤气砸桩机,再到抛弃榫卯结构,开始大面积使用铁钉和木螺丝......穿越众设计的这些简单线条的宿舍楼,其实内部的科技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的参与,完全凭借人力去“组装”这些积木房屋的话,那么宿舍建造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移民涌入的速度,更遑论那些专门为完整家庭准备的独居小屋了。

现如今的赤新区,已经有了后世那些民居小镇的模样:一排排木质小楼被笔直的道路分隔成平整的棋盘,所有小区都被路旁整齐的香樟树所隔离。干净,整洁,由碎石子铺成的路面上,挂着车斗的煤气班车在缓缓移动,上面坐满了面色红润,穿着麻布t恤和七分裤的工人。

......

永远最热闹的地方自然就是宽度达到30米的赤水泥大街了。搞笑的是,这条街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