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七十七章 四封信

作品:群鸦乐园| 作者:南非巨头|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2021-08-19| 下载:南非巨头TXT下载

”,然后将两者对照。

然后,再描述“猫有胡须,这动物没有、体型比猫大”,就能够让交流者大致明确相同点。

人类能够明确地、量化地意识到猫和狗有多少细节上的不同吗?

如果他是在生前那个时代去问,答案基本是“有”,一处处比较就完事了。

然而,问题并不在这上面。

问题在于人类的辨认机制,会在相同点到达多少的时候判断为“相似”。

一般意义上的“相同”和“完全相同”,差别是多少?

假如一个人因为50%的相同点,就将A、B两个事物判断为相似,那么,他将这个消息告诉第二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如果对于相似的判断是“60%相同”,那么,他得到的信息是什么?

A和B有60%的相似。

然而,更糟糕的是,这个人并不能明确地意识到相似的60%是哪里。

如果他判断的权重是“身形轮廓的整体相同”,而前者判断的权重是“各种特征分别相同”.....

就比如前者的“相同点”不包括脚,后者并没有明确地得到这个情报,那么,会出现把脚判断为相同要素的情况。

在传播中,他的描述可能导致这个事物会不经意地对他重视的部位进行偏向。

那么,当他再次进行转述的时候.....

在没有实际确认过目标之前,尧言对于“像是猫”这类描述,相当忌讳。

即使他也无法避免这类描述。

因为,他的语言,他的交流用词,他的概念表述,产生、作用、变化,他的逻辑思维,都基于这种对照机制而产生。

人类最常用也最普遍的说明手段,就是打比方,作比喻。

谣言最容易也最普遍诞生的地方,也是打比方,作比喻。

如果这个莫森克偏重于某些特征,比如颜色等,那么,这个“像猫”的东西,就是近似的某种颜色。

甚至,还会有人不小心将猫的特征代入进去,不自觉地将这东西与猫拟同,然后,吃个大亏甚至死去。

深刻地思考过关于与自己紧密相关的“谣言”的诞生和传播机制,尧言不可能注意不到这里可能潜藏的风险。

就比如.....

自己前面这段思考,如果被别人看到听到,会获取到什么信息,又会遗漏掉什么信息?

他想表达的东西,别人全部了解到了吗?

他没有表达的东西,与他意思不同的东西,是不是有人在思考中产生了?

至少,在他的意识里,谣言的产生就已经是一头相当常见,他经常会发现,但做不到每时每刻都完全防范住的“灰犀牛”。

只能希望自己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吃亏。

尧言在谣言上吃亏?

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他生前,大灾难到来之前,一个谣言被另一个谣言击溃,一种毒消灭另一种毒的状况可不少。

将第二封信也盖上了,塞回信封,尧言拿出了第三封信,动作娴熟地拆开,扯出:

[亲爱的埃尔贡夫人:]

[晚上好。]

[我似乎招惹了一个并不和善的家伙。]

[它不是只猫。]

[猫不会吃人。]

不,猫会吃人,吃主人尸体的不少。

尧言漠然地将视线下移:

[已经有人被吃掉了。]

[我、我也被盯上了!]

[不,我不想死!]

仿佛诗歌般的短句分行,写的内容却并不美妙。

尧言似乎想到了什么,伸手拿出了最后一封信件,拆开。

[亲爱的埃尔贡夫人:]

[早上好,威廉被吃掉了。]

[我正在被吃。]

极短的句子上,没有感叹号,似乎十分平静,而那从语法上难以直接相连的句子,让尧言想到了一个问题:

“写信的时候应该不是脑子在被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