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六九章考察厨师的手艺

作品:盛唐太师|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10-14| 下载:tx程志TXT下载

绝对不会亲自下田耕地。别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道:臣躬耕南阳, 但是诸葛亮耕过几天地, 那只有他自己知道了。连端茶递水都有人伺候的士族子弟,怎么可能亲自耕地?

别说诸葛亮,就算是杨恭仁从来都没有下过地。

当杨恭仁大致翻看完这本书时,潘十一已经讲课完毕,这时众学生开始向潘十一道致谢,说着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这些年我都活到狗身上了,种地的法子,根本不对!”

“老师,这个种子,能不能换换?我们可没有良种!”

潘十一点点头道:“今年肯定不行了,准备不多,只要今年秋收后,我会将咱们农学院的试验田,全部留下种子,有四五千亩的收成,应该够大家用的。”

直到此刻,杨恭仁这也明白过来,百姓们真正需要什么,朝廷不是没有司农寺,也不是没有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管理部门,只是这些朝廷机构,即使有什么新型耕具,或者种子出现,写出的公文,百姓也看不懂,更别提如何造福百姓了。

杨恭仁离开农学院。

这个时候,他又来到工学院。

长安科技学院的祭酒虽然是凌敬,可是杨天保才是真正的校董,所以当杨恭仁提出要进入工学院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人阻拦。

当然,工学院比农学院正规多了,所有的学生都身穿青色的长衫,而教授杨思齐更是大唐知名的大匠师,他虽然是工匠巧匠,却与大多都不识字的工匠不同,他不仅识字,而且精通绘画。

基础班级的学生,都是有杨思齐的二十几名徒弟,分别担任教师,按照制匠、木工、匠作、石刻,等分类,分别从基础教起。

学生多少有点底子,非常认真的记录,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提问,一切显得非常正常。

杨恭仁走到工学院廨事房的时候,还没有走到楼内,就听见杨思齐在里面说道:“现在,我们一直用用牛或者驴子拉动辗子进行脱粒,非常麻烦,还很难脱干净……”

事实上,不仅仅是唐朝,哪怕到了七八十年代,农民依旧是采取原始的脱粒方式,区别就是当时有了拖拉机,可以用拖拉机代替牛或驴子拉动辗子,而且从原来石辗子,换成了铸铁的辗子。

不过,这种方式效率太低,一个人一台拖拉机,一天下来,能脱粒十亩地的麦子,都需要马不停蹄的工作,当然,无法完成全部脱粒,而且麦秸秆里还有存留麦粒,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特别是高梁,这种农作物在中国已文字历史已经有记载了,一些媚外的所谓专家声称,高梁是原产地非洲。

当然,非州是热带高梁,同科,但是不同种,就像棉花,世界上棉花的种类有一百多种,不能都说棉花就产自哪里。事实上,达尔文所谓生物进化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话题扯远了,高梁脱粒非常困难,而且在收割期间,受到天气制约因素很大,后世麦收,因为机械化作业,往往三五天功夫,几百万亩几千万亩粮田就收割完成了,这这个时代,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