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一百零七章 选择撤退

作品:天下安康| 作者:鸣奇|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2-08-13| 下载:鸣奇TXT下载

李世民太清楚陈克敌的能力, 所以他知道, 这一仗决不能心存侥幸。是他忽视了长江下游的防御,以至让陈克敌直捣腹心断了他的归路。

事到如今,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仗输了。

李世民返回大帐,立刻召集诸将,商议退兵之事。

众将大惊,虽然隋军占据优势,但还不至于不战便退。整个萧梁就剩下一个巴陵城,大家苦战这么久,为的不就是萧铣和整个梁国。

李世民解释道:“今北隋军远道奔袭,占据君山岛,断我后路和粮草补给线。若要打通此道,非得水师与北隋军决战。我军虽训练了一支水师,但远不如北隋。双方若是在洞庭湖大战一场,不论输赢,我军必然是损失惨重。此之一部,不过是北隋军偏师,损之而不伤其本,但我军水师若败,这荆襄不可战矣。”

李世民东来荆襄,搜罗了这么久,各部水师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六千余人,船只大小六百余只。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交给李孝恭攻打蕲春郡,一部交给李大亮攻略沔阳、安陆二郡,剩下的一部分则由许绍统帅,留在江陵。

这点力量,还得留着决战用,李世民可不敢败。

“而且北隋军一部屯于芭蕉湖,明显是为巴陵之后盾。北隋军加上梁军,已两倍于我,更兼据有坚城。我军非旷日持久,不能破城。而一旦与北隋军相持,北隋军其余各部援军纷纷到来,则我军攻守难以兼顾,此战必败。”

说白了,李世民先后开辟了五六个战场,兵力不足,打消耗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李世民自东进以后,连战连胜,在军中威望也日益增长,虽然做不到言出法随,但也是如臂指使,因此部下即使有异议,但无人敢反对。

定下撤退的大方针之后,李世民决定,自率领四千玄甲骑兵绕行洞庭湖南岸,经武陵郡返回江陵。

这一路约是七百里,不过沿途多是平原,而李世民部又尽是骑兵,倒也不算太远。

李世民又任命堂兄李琛为潭州总管,和大将贺若怀广一起镇守荆南,整合荆南六郡。

当然说是六郡,不过是六千唐兵还有一万多董景珍部的降兵,地盘全无。

李世民不舍得放弃荆南,因此希望李琛能够带着这近两万军队在荆南牵扯隋军的侧翼,给他在北线决战争取时间。

留在荆南,前途未卜,李琛并不愿意。不过军中除了他,也没合适的人选。而这近两万步兵若想走陆路返回江陵,就困难多了,所以也不得不留下。

六千唐兵不愿意留下,但不得不留下。而一万多梁军降兵,多是荆南人,反而是愿意留下。

不过不管其他人的选择,最难受的还是董景珍。

汨水一战,让董景珍充分见识到唐军的强大,心中对于李世民有种如见天神的仰慕。可现在面对隋军,李世民不放一箭,直接退走,着实让他吃惊。

唐军退走,萧铣要卷土重来,他也失去了作用,已经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幸好李世民没忘了他,直接带着一同离开。

虽然李琛希望留下董景珍,以方便招降纳叛,但李世民根本不信任董景珍的气节,真让他回荆南,怕是放虎归山。

唐军有条不紊地准备着撤退,而此时李世民让人给陈克敌送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