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

作品:围猎罗马| 作者:最后的烟屁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2-09| 下载:最后的烟屁股TXT下载

在颁布了保甲法和官绅一体纳税实行保甲制度、官员统一纳税之后,效果果然很好,尽管在短时间之内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随着时间的延长,只要颁布的法令彻底的执行下去必定会超出预期。

在征收赋税、徭役、丁税时,秦东还一直担心下面的官员会发现火耗的问题而将火耗转嫁到民众身上,事实证明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火耗是什么?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火耗”起于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而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虽然顺治、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认了。

明朝为什么存在火耗的问题,后来的清朝为什么继续还存在火耗?就是因为收上来的钱都是银子,而且都是散碎银子,散碎银子都需要重新回炉熔炼制成相同规格重量的官方银锭,如果收上的税银不需要重新回炉熔炼,自然就没有火耗的问题。

明朝以前为什么没有出现火耗的问题?例如宋朝就没有出现火耗呢?宋朝当时流通最普遍的钱是制式铜钱,收税也是以铜钱为主。铜钱都是铸造好的,外圆内方,相同规格、相同重量的。收上来的铜钱可以作为财政支出继续流通到民间,而不需要重新回炉。可是到了明朝,自从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之后,收税就收银子了,市面上流通最多的也是银子,这是因为这段时期海运商贸发达,国外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的白银多了,民间就自发地使用银子作为货币,可流通的银子并不是制式的银币。而是那种散碎银子,银子的成色还各不一样,到底值多少钱还得靠商家估算,贩卖商品时。商家还必须备好秤和剪刀。秤用来称银子,剪刀用来剪银子。散碎银子收上去之后还要回炉熔炼成重量和大小都一样的银锭,为什么要熔炼成银锭?这是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被盗匪打劫,防止官员监守自盗,而官银上都有标记,标明银子有多重,什么时间熔炼的,有了这些标记。一旦这片银锭被打劫或者被贪墨了,只要在市面上出现就可以追查这批官银的来源。这与后世在纸币上有造币的日期和编号是一个道理。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力图整饬吏治,强化财政,于是实行“火耗”归公和向官员发放养廉银。“火耗”归公就是规范“火耗”的征收,并作为财政收入上交国库。政府规定“火耗”附加税一般为正税的10%-15%,最高不超过20%,官员要全部上交,不得私自截流。这种“火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财政支出,另一部分则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据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