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九节 二胡人生

作品:忘忧草忘不掉的情| 作者:蒋偲昕|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1-01-12| 下载:蒋偲昕TXT下载

提起二胡,便想起这样的一些词语:辛酸、寂寞、哀怨以及流浪、苦楚。二胡,江南的二胡,催生了多少流浪者的心灵。

对于二胡,我一直以为,陈荣利在《流浪的二胡》里对它的定义再恰当不过了: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一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二胡之于江南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心灵的感应。二胡的旋律,是一种对社会无情的控诉。二胡在它流浪的路途里,风雨的呼唤,坎坷的经历,孤苦的漂泊,并没有使它早早的夭折。而是让它更坚忍的生存,直至扎根于江南的土地,才停止了流浪的脚步。

忧郁的思绪,悲愤伤感的流浪者,他注定成了上帝选中的不幸者一瞎子阿炳。一个生于正逢乱世的街头艺人,一个人们习惯用轻藐的称呼他为瞎子的阿炳。

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的,穿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苦难的身世,自幼随父当道士,习音乐,直至双眼失明;坎坷的命运,到处遭人白眼,甚至没有人记起他的名字,却逼使着他用精通的音乐来思考社会和人生,于是一首首充满悲愤和哀怨的曲调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了出来。

阿炳生前为无锡道士,他常慕恋于惠山之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其月冷泉之境。但失明后的他,生活极尽坎坷,凄凉的遭遇触动了他无奈的心弦,于是注定了《二泉映月》的诞生。他常拉着此曲发泄心中的不平,于凄婉中见悲情,于凄美中见风骨。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赤壁成全了苏轼,苏轼也成全了赤壁。同样的,当瞎子阿炳选择了二胡,二胡也便成全了他。他们一起流浪,一起寻找着精神的家园。

然而二胡以及瞎子阿炳的流浪,却也注定了是一段不平凡的流浪。没有司马迁“览潇相,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益广”的畅游大江南北的闲情,也没有李白骑鹿走遍天涯的潇洒,有的只是韩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的无奈。他们一路流浪,一路遭受着屈辱,但最终在江南停了下来。

像二胡一样喜欢流浪的还有三毛。倔强的三毛在她青春的岁月里,带着她的梦想和追求,在沙漠中穿行。

当驼铃的声响慢慢消失,三毛已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她注定了要在那个被文明遗落的撒哈拉漠里,留下自己爱的足迹,她教那里的人用筷子,刷牙。她常说撒哈拉很美,但更美的还是那里淳朴的人们。所以无论如何,三毛要留下来坚强的活着。

同样喜欢流浪的我,曾在《生命里的土地》这样写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她)都会得到一块上帝赐予的土地,那块土地不大也不小,不贫瘠也不肥沃。而且上帝总会对着他们说着同样的一句话:‘孩子呀!土地的命运就靠你去改变了。’”那时我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