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四节 不断攀升的离婚率

作品: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作者:书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1-01-08| 下载:书凡TXT下载

中国俗话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一说,就是表明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专家唐灿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说,中国的离婚率20多年来逐渐上升,中国的离婚水平目前已超过邻国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

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股“性解放”的思潮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婚姻模式受到挑战,青年男女中流行不履行结婚手续、不举办婚礼仪式的“未婚同居”、“试婚夫妻”等五花八门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价值观的冲击下,“分居”、“离婚”的比率高企不下,以往被人难以启齿的夫妻“*”质量,如今已被婚姻当事人大大方方地拿出来,作为衡量婚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像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中国夫妇曾经背诵着古老的誓言“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现如今他们认为,糟糕的食物烹饪或者不和谐的夫妻**,就足够终止一场婚姻。年轻夫妇很少在乎羞耻与否,他们关心得更多的是,婚姻是否有足够的钱以及夫妻*是否美满。如果一个人对上述事情不满意,和上辈相比,他(她)少有可能继续容忍这样婚姻的存在。“在申请离婚的时候,这些都被看作非常合理的理由”。高离婚率的重要成因之一,是人们在“性解放”、“反传统婚姻价值观”、“*无害”和“倡导离婚文明”的幌子下,把婚姻当作儿戏,闪电结婚,闪电离婚,把“专一”视为婚恋的死胡同,把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视作功利交易的平台。这种重功利,轻感情,朝秦暮楚,以行乐替代责任的婚姻价值观,必然导致高离婚率的产生。

2000年后,中国的离婚率以每年二百万对的速度递增。虽然离婚率不断攀升,但人们对离婚的心理反应已从悲戚发展到平和。当今的离婚当事人的离婚行为,较之以前的离婚者显得从容多了,即是被“休”者,也不再象以往的被“休”者那样悲悲戚戚、可怜兮兮。人们的离婚方式和离婚者的性别以及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协议”离婚的方式已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推崇。“不成亲便成仇”的狭隘观念正逐渐被“不成亲可成友”的新型婚姻观所取代,许多夫妻分手后,相互之间反而变得尊重、客气、友好了起来,双方学会了相互的理解和宽容。

面对离婚率上升、性解放的失败、未婚同居者增多等社会恶果,用弘扬真爱婚姻、颂扬和睦家庭的传统文化道德引导人们,可以理解,离婚率上升等不良行为增加不是简单的道德原因,也未必一定就是坏事情。离婚与否应依照两人情感系数为标准。虽然离婚会增加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孩子成长,如果人们认为感情真的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没有挽救余地了,倒不如真的散伙,好聚好散。现代人之所以对婚姻产生厌倦感,原因是很多的:譬如对婚姻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厌恶;对婚内生活的失望;长期共同生活导致的情感厌倦;因为经济收入、支出、住房、人际交往、家务劳作等各种繁杂琐碎的原因而引起的双方的不和;因为嫉妒而引起的情感纠纷;双方于文化教养、兴趣